乡村夜思 这段时间每当傍晚去散步时,总会看到他在地头忙活。当西天的余辉基本消失,七点多我和老伴回转时,他也常常是刚从地头起身,骑着电动车回家。浑身的衣服湿漉漉的紧贴在身上,脸黑瘦黑瘦的,头发因没时间打理,又长又乱地堆在头上,咋一看,就像是电视里看到的长期在外流窜的狼狈逃犯。他已近花甲之年了,每天都在打工,收工后就到田地里干活,老伴说,吃过晚饭后,他还要和老婆一起在灯下翻袜子赚钱。我听后不由长叹一声:“何苦呢!”不是吗?他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,夫妻俩做做,家里七八十来万存款总是有的,只要不坐吃山空,只需平平常常地干活过日子,定能生活得轻松而愉快,可他却种了那么多作物,每天的休息时间大概就是晚上睡觉那几个小时,而且吃的也很一般,长此以往,能不累垮?我又想到了另一种情况:儿子30岁左右了,可什么活也不干,整天无所事事,已过花甲的父母却每天打工种田地。更有甚者,父母不肯把钱拿给他乱花,竟动手打父母,花言巧语下拿到手了,却将父母积了一辈子的十多万血汗钱顷刻之间输得精光。 我们这代人都是从苦难中过来的。还记得吗?大跃进、人民公社吃食堂饭时,我们只有十岁左右,断炊是常有的事,饿得什么都吃——糠、树根、野草;后来全国“农业学大寨”,每天起早摸黑改天斗地,结果粮食产量倒并没有搞上去,却把人拖得七荤八素,整天像个蔫了的茄子无精打采的;更看不到生活有何奔头,只为生存而出勤夺工分,糊岁月,耗生命。如今的生活确实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,所以我们这代人知足的多,甚至有不少人对现在的活法还沾沾自喜。 但是,人到世上来只能活一回,且人生真的太短,你们这样做人实在是太不善待自己了,太不善待生命了!“善待自己”,这话看起来好像谁都懂,谁都知道应该做。现在的年青一代我看在这方面,他们是绝对不会做错题目的,譬如说种种提前消费就是证明。而对我们这代人的大部分农民兄弟来说,却并非如此,他们往往把最起码的生存条件(温饱问题)当作了人生的终极目标。这样的思想境界、这样的人生境界和鱼缸里养的观赏鱼、养殖场里养的动物又有多少区别?因当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后,你们似乎不懂的人生还应有更美好的追求,人生应有更美好的享受,他们还是拼命地干。这让我想起柳宗元写的蝜蝂这种小虫,背上的财富已经够多了,不去享受,却还要拼命地往背上积累,结果带着重重的财富悲惨地死去。我想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:他们秉承了祖先勤劳的美德,养成了勤劳的习惯,在他们的骨子里有“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”潜意识,体力还行时,一天不干活就会觉得闲得无聊;积钱防老,趁现在还干得动多赚一些钱(这肯定是对的);养儿防老,传宗接代,由于计划生育我们这里我们这代人一般都只有一个儿子,从小就对他宝贝得不得了,宠爱过度,管教不足,发展到今已无可奈何,,还是老骨头自己干吧;缺少文化修养,缺少爱好,不懂得在正常的年代里缺少享受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…… 人生不可能没有苦难,但你们太苦待自己了,太不“自我”了,你们也应想想人生的真谛是什么。托尔斯泰说:“人是为幸福而创造的。”罗兰说:“人生不发行往返车票,一旦出发,就再也回不来。”马克吐·温说:“在人生的前半,有享乐的能力而无享乐的机会;在人生的后半,有享乐的机会而无享乐的能力。”你们是已近花甲或已过花甲的人,如有工作单位,应是已入安享晚年之列,你们虽无此福分,却也不是少干点活就无法生活之列。况且,如今我们这里已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,今后的基本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。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到了应该享乐和及时享乐的阶段,不然,年龄再大起来,体力不支、行动不便,那时再想到前几年为何不懂享受,懊悔已迟。 阅读和发表文章请来心雅文学网!免费阅读心雅文学网每天推送的精美微刊内容。 |